美国盛世的终结
点击上方[李子旸]关注→点击右上角[...]→选择[在看]
特朗普上台以后,大谈特谈制造业回流美国,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向苹果、通用汽车等美国大公司喊话,要求他们把工厂搬回美国。和中国的贸易战中,特朗普也多次声称,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,重建美国的产业链。
让制造业回流美国,如果你认为这是特总统的慧眼独具,那就错了。相关主张,最早在几十年前的197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。不说那么远,就说上一任总统奥巴马。特朗普几乎推翻了奥巴马所有的政策,但在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方面,特总统实际上是继承和发扬了奥总统。
我们先来看看奥总统在这方面都做过什么。
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,美国上下对金融恶性膨胀,产业空心化,经济脱实向虚的危害有了广泛共识,也有强烈愿望重振制造业。毕竟,美国曾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。说到工业,没有谁比美国人的理解更深。眼看着国家在制造业上出了大问题,美国人是真着急。
2009年11月2日,奥巴马在白宫的一次演讲中提出,美国经济要从金融信贷之上的高消费模式,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发展模式,把经济发展重点转向制造业,依靠制造业来提升美国经济的活力。
总统那么重视,且指示明确,下面人赶紧就行动起来。短短一个月后,2009年12月,白宫就发布了《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》,提出从七个方面振兴美国制造业。
转过年来,2010年1月,奥巴马又提出“出口倍增计划”。3月,成立总统出口委员会。7月,发布“国家出口倡议进展报告”。8月11日,奥巴马签署《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0》。
2011年12月,美国成立国家先进制造项目办公室,随后又成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。2014年9月,国会通过了《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2014》
这里只列举了最重大的几个计划,详细的部署,那就更多了。可见,奥巴马是很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。当然,众所周知的是,由于奥总统不堪一提的执政能力,这些计划和部署,基本都停留在纸面上,文件写了一个又一个,但真正意义上的推进,几乎没有。这是体制问题,这里就不展开说了。
虽然奥总统无所作为,但振兴美国制造业,确实是个值得努力的真问题。所以,特总统上台以后,继续大声疾呼。
那么,特总统能不能有所作为呢?制造业能不能回流美国呢?
在讨论制造业能不能回流美国之前,我们得先说说制造业是怎么离开美国的。不,这还不够,得先简短说说美国制造业——也就是工业,最初是怎么起家的。
林肯总统遇刺的时候,也就是南北战争时,美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家。当然,在这之前,美国工业已经开始启动。1790年,英国的蒸汽机技术,被一个名叫Samuel Slater的工人带到美国。他用这技术在美国开办了纺织厂。美国也就此启动了自身的工业革命。
南北战争结束以后,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大市场。工业发展开始加速。1860到1910年这50年的时间,就是美国工业发家致富的时期。这50年中,北美大陆上出现了人类工业史上一次壮观的突飞猛进。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家一举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。
后来,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萧条。美国工业有进有退,但整体上依然是大幅增长。二战结束以后的几年,美国工业发展达到惊人的规模。这个规模用一个词概括就是“一半”。美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例,和钢铁、汽车等多种行业产量占全世界的比例,都是一半左右。在工业、经济、科技等多方面,美国都占据压倒性优势。美国成为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国家。
但是,登上顶峰的意思,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该走下坡路了。美国也不例外。美国制造业的“黄金时代”,贯穿了1950年代、1960年代两个十年,可是,进入1970年代以后,美国制造业开始出问题。
从1971年到1985年,钢铁、汽车、机床、消费电子产品、办公设备等等,美国在一个个产业和领域内丧失竞争优势,眼睁睁看着德国、日本等国的赶超。尤其是钢铁、汽车这两个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美国优势产业,居然也在和外国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。美国人深受刺激,但又无计可施。他们甚至要靠打砸日本汽车来泄愤。
也就是从1970年代开始,美国国内出现了“再工业化”的呼声,希望美国能重振这些昔日强大的产业,可是,谈何容易啊。
1948年,美国制造业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4.6%;到1980年,这个比重下降到20.83%,到2009年,进一步下降到18.41%;中国却从1980年的4.74%,上升到2009年的21.22%;实际上,2008年,美国就失去了占据一百多年的世界头号工业国的宝座。中国取而代之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看上面这个表格,会发现,英国这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19世纪的“世界工厂”,工业开始衰落以后,就一路下滑停不住,到2009年,英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比例只剩下微不足道的2.26%,在欧洲都得算是二流了。
其实,英国这种情况不特殊,是常态。美国本来也应该如此。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:开元盛世、康乾盛世等等。规律就是,盛世一过,国家就出溜出溜往下滑,根本无望再现盛世。能多熬些年头,不马上由治转乱,就算不错了。如果能有个中兴,就算是长命的王朝了。
仿照中国历史的习惯,可以把英国19世纪后半期称为“维多利亚盛世”。盛世过后,英国就一直走下坡路,不过,还算走得比较慢,没有大乱,但大趋势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。
美国这边呢,可以把二战后1950、1960年代这二十年称为“艾森豪威尔盛世”。盛世过后,进入1970年代,美国的烦心事就越来越多。石油危机,经济滞胀,产业竞争优势一个个失去,越战惨淡收场,国内种族矛盾也尖锐起来。
说起来,美国人还算是厉害,没有像英国人那样一路滑下去。进入1980年代,美国人迎来了里根总统,也迎来了他们国家的中兴。
里根-撒切尔,或者说里根-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,一度呈现高歌猛进之态。在这场革命中,苏联这个冷战强大的敌人被打败了。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畅行,催生了福山得意洋洋的“历史终结论”。
可惜,好景不长,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,被西方人扶上了“自由民主+私有化+市场经济”这匹马,本打算春风得意马蹄疾,从此幸福快乐大繁荣,没想到一起步就来个倒栽葱,大头儿冲下摔到地上,到现在还没爬起来。
1940-1946年,在和德国纳粹殊死搏斗,国内被打得一团稀烂的情况下,苏联工业产值下降了24%;1990-1998年,不见烟不见火,俄罗斯工业产值却下降了42.9%;美国人手把手传授给俄国人的经济学,可把俄国人害惨了。
俄国人的遭遇,是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所作所为的典型代表。这场起初被认为是“历史的终结”“最后的胜利”的主义,在全世界弄出了一大批失败国家。
在美国国内,新自由主义也危害不小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美国现在的产业空心化、国内多种社会矛盾激化、债台高筑、经济增长乏力等等,都和里根198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面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有直接关系。里根曾经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,但今后,人们到底会如何评价里根及其政策,还很难说。
不过,这是几十年之后的后见之明,是事后诸葛亮。那么,在当时,在1980年代初,里根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全面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呢?
首先,当然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。大萧条以后,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,都采用凯恩斯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。或许是由于这个政策很对,或许是由于二战给美国带来的发展机会,总之,走出了大萧条的困局,造就了“艾森豪威尔盛世”。
但是,进入1970年代以后,凯恩斯的干预政策不好使了。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经济陷入停滞加通胀的困局。这种情况下,反对政府干预、主张尽量让市场自由运转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就渐渐占了上风。英国的撒切尔曾经当众拍着哈耶克的书说:我们相信这一套!
里根也相信这一套。他的名言就是:政府不能解决问题。政府是问题本身。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米尔顿·弗里德曼更是新自由主义的大将之一。这是里根政府在美国推行全面放松管制、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方面的原因。
而且,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和观念,和美国人传统上的怀疑政府、个人主义高度一致,在美国可谓深入人心、深孚众望。美国人向俄国人传授这一套,也是真心想把好东西给俄国人,让俄国也繁荣富强起来。不能说这是阴谋。
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以外,更重要的原因当然在现实层面了。
现实情况是:1970年代以来,钢铁、汽车等一个个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。1980年代是二战后美国产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。形势很严峻。美国接下来怎么办?美国向何处去?这个被击倒的老拳王,还能爬起来吗?
老拳王还真爬起来了。不但爬起来了,还大有全面反击、重占上风之势。
这就是计算机革命和后来的互联网革命。
进入1980年代以后,在钢铁、汽车等原有优势产业衰落的同时,半导体、计算机、软件这三个行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喷薄欲出。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被日本人追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,盖茨和乔布斯们正在悄悄地拉开改变世界这场大戏的帷幕。
里根政府推动的全面放松管制,让市场更自由,尤其是让金融市场更自由的一系列政策,正是为了满足新兴产业爆发的资金和资源需求。
1983年,美国政府默许金融业将亏损资产从资产负债表移开,这意味着银行表外资产的持续扩张——实际上就是放松了对银行的监管。后来,还有金融混业经营、解除对金融衍生品的管制、废除债务净资产比例要求等一系列政策。总之,金融机构的自主权大大增加。“金融创新”的时代到来了。
华尔街的盛宴,开始了。
今天,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,我们都知道,这些放松监管政策,对金融危机要承担主要责任。但是,这只是硬币的一面——不好的那一面。这个硬币好的一面是:宽松的金融管制环境,让正在兴起的计算机革命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。盖茨和乔布斯们有了大显身手、大展宏图的机会和资源。
盖茨和乔布斯们干得很好很出色。在旧产业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,美国拥有了一批竞争力强劲的新产业。在半导体、计算机、软件这三个核心产业中,美国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。老拳王不但爬起来了,还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,打得竞争对手狼狈不堪、节节败退。
老子曰:福兮祸之所伏,祸兮福之所倚。俗话说:甘蔗没有两头甜的。里根政府启动、后来几任美国总统都坚持的自由化政策,固然给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,让美国完成了产业升级,摆脱了1980年代的困难局面,但是,也给金融恶性膨胀、经济的脱实向虚埋下了祸根。
金融的本职作用,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。在管制严厉的情况下,会有服务不足、资源闲置浪费、实体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情况。在管制大放松的情况下,新兴产业固然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,但却会在另一个方向造成浪费和泡沫。写个PPT,讲个故事,就能得到几千万甚至多少亿的投资。
更严重的则是金融界自身的空转。这个行业里,可都是绝顶聪明的人。当管制放松以后,金融这个虚拟的行业,一下子拥有了无数种自我运转的玩法。至于为实体服务,谁还有兴趣呢?
到今天,美国金融的恶性膨胀,已经完全违背了“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、优化社会资源配置”的初心。很多证券交易,是在超级计算机中以毫秒级的速度进行的。说这种资金流动是在“优化市场中的资源配置”,简直就是在侮辱众人的智商。
而且,金融界本来就云集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。当“快钱”“大钱”纷至沓来,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、亿万富网、百亿富翁的引诱下,更多更聪明的大脑蜂拥而至,金融的玩法也就更多更复杂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,其复杂程度,已经超出了人类理解的极限,成了谁也看不懂更无法管理无法控制的“自由王国”。
总结一下:1980年代,美国面临原有产业大量衰落的困难局面。为了促成产业升级,为了给新兴产业创造机会、提供资源,加之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励,美国政府大幅放松了对市场尤其是对金融市场的管制。
充足的资金,果然促成了新技术革命的爆发,不但让美国走出了1980年代的困局,迎来了国家的中兴之势,还造就了计算机革命和后来的互联网革命。从1990年代开始,美国又迎来一波经济的高速增长。
但同时,美国经济也彻底放弃了从1870年代开始奠定的重工业基础。现在,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已经不是重工业了。金融泡沫开始形成。积累到2008年,金融泡沫来了个大爆发。
里根及随后的几任美国总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,虽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,但从经济角度来说,一言以蔽之,那就是:在产业安全和金融安全之间,美国人选择了产业安全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2008年的金融危机,是美国人求仁得仁,没什么可抱怨的。你不可能得到所有好处,并永远规避风险。
看清了这个来龙去脉以后,也就清楚了。美国的产业空心化、经济脱实向虚,实际上美国人为了实现中兴所付出的代价。艾森豪威尔盛世之后,本来美国应该像英国那样一路衰落下去。但美国人还算是能干,算是有闯劲,找到了中兴之道,用放弃金融安全为代价,虽然保不住旧产业,但促成了产业升级和信息革命,也保住了头号大国的地位。
在克林顿政府时期,中兴之势,红红火火。实际上,红火到人们根本不会认为这是什么“中兴”,而只会认为这是有一个超级盛世。可惜,老拳王的组合拳虽然漂亮,但毕竟是老了,力道远不如当年,没法击倒对手。对手蒙了一阵子以后,缓过劲来,再次向老拳王发动攻击,一拳接着一拳,老拳王又陷入了疲于招架的窘境。
这时候,老拳王想,我要是能有年轻时候的力量和速度,该有多好啊。让我重新有当年的力量和速度吧。这就是奥总统和特总统大声疾呼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真实含义。
老拳王不可能重返青春。制造业也不可能回流美国。
从微观层面来说,制造业回流,终究取决于企业的决策,要让企业在美国生产有利可图。而这,需要两大条件,一是良好的基础设施,二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。这两条,都是美国不具备的。
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今天看到美国开启大规模的、全面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还投入巨资,全面提升美国学校教育的水平,那么,制造业回流美国,还有可能性,但现在的美国能做到这些吗?
或者,美国政府给企业提供大量自主和补贴,促成制造业回流。可这也是不可能的。美国政府早已多年债台高筑。拿出巨额资金补贴企业,只能是说说而已,完全没有现实可行性。
因此,制造业大规模回流美国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实际上,美国想要重振国内的产业,和1980年代一样,只能是寄希望于出现爆发式的新兴产业。
问题在于,一方面,科技突破迟迟没有出现。能不能再出现计算机、互联网这种爆发式的新产业,谁也不知道。
更重要的是,即使现在出现了新产业,美国恐怕也很难抓得住。1980年代时,虽然美国旧产业纷纷衰落,但人才设备生产基础都还在。计算机等新产业一出现,旧产业就能趁机升级改造。
要知道,制造业的重大作用之一,就是保住创新的基础和种子。而经过几十年以后,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已经大量凋零,人才设备生产基础流失大半,连个口罩都不能足量生产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有了新技术的苗头,怎能抓得住呢?
说到底,1990年代以来的美国,也就是个规模有限的中兴,并不是盛世再来。现在,中兴也到了尾声了。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接下来该发生什么了。